云帆劲鼓——郎晓梅专访张福有(之一)发表时间:2023-01-13 10:15 郎晓梅,1972 年生, 辽宁凤城人。 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张福有研究员,曾任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副主任、白山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长级)兼省社科联、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吉林省诗词学会会长、长白山诗社副社长、《长白山诗词》主编、《中华诗词论坛》坛主,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吉林省诗词学会指导组召集人、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养根斋诗词选》《张福有诗词选》《诗词曲律说解》《长白山诗词史话》《高句丽王陵统鉴》《高句丽千里长城》《高句丽古城考鉴》《长白山鉴览》等,辑笺《长白山诗词选》,编著《长白山诗词论说》《好太王碑》《荡平岭碑记》《百年苦旅》《千载回眸》《集安麻线高句丽碑》,主编《长白山池南撷韵》《韵补东荒》《纪辽东》《海龙吟》《长白山诗派丛书》等,出版考古、诗词、文论等著作共100 余部。有30 多项考古新发现, 填补一些空白, 纠正一些误识误读。曾是中国社科院东北工程专家组成员,吉林省文物局集安麻线高句丽碑专家组、长白山神庙遗址专家组、抚松枫林遗址专家组成员。2012 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名家称号,2020 年荣获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 2022 年荣获全国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力行以诗证史,倾心研究、培育长白山诗派, 为长白山文化研究和建设做出开拓性贡献。 问:2022 年夏天,您被授予全国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 是国家文物局自 2019 年组织该评选活动以来首位入选的东北地区候选人。颁奖词说:“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长白山历史文脉,守护文物安全。”2022 年 9 月 16 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长篇通讯,称您为“东北大地上的文化行者”。可见您为长白山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据我了解, 您是“长白山诗派”的当代标举者,您在“长白山诗词”创作与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请问,“长白山诗派”这个提法或者相类似的提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答:谢谢晓梅!“ 长白山诗派” 这个提法, 最早是《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杨金亭先生于 1998 年提出并开始使用的。1998 年9 月5 日,我在吉林省白山市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三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暨《长白山诗词选》首发式。应我之请,吉林省政协张岳琦主席莅临会议。中华诗词学会孙轶青会长写来贺诗。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社长梁东,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刘征,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周笃文,副会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杨金亭,副会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长林从龙,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广西政协副主席、诗词学会会长钟家佐,《诗刊》常务副主编丁国成,著名诗词理论家丁芒等国内诗词大家齐聚白山,共襄盛举。会上,诸位诗词大老盛赞《长白山诗词选》的辑笺和出版发行。丁芒先生着重谈了《长白山诗词选》的史学意义。梁东先生说:“ 白山市委能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吸取力量,从几千年历史中展望未来,难能可贵。” 刘征先生说:“ 张福有同志辑笺《长白山诗词选》的出版,为繁荣中华诗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国成先生说: “ 《 长白山诗词选》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极大支持,足以说明诗道不孤。”周 笃文先生说 :“ 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纪辽东》。《长白山诗词选》收录了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既是对长白山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中华诗词的贡献。” 杨金亭先生说: “ 随着《 长白山诗词选》的出版, 呼唤长白山诗派的出现。《 长白山诗词选》的出版, 不仅是张福有同志对长白山文化的贡献,对繁荣中华诗词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部书的问世,为研究长白山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个性与特色,提供了资料。这对于建设长白山诗派,很有益处。现在,全国的诗词创作,空前活跃。不足之处是缺少诗派,或者说,有的流派还在形成之中。随着《长白山诗词选》的出版,呼唤长白山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诗派形成之后,才能有真正的诗词的繁荣。”从这时开始,我便留意于长白山诗派问题,不时做些思考。您说我是“ ‘ 长白山诗派’ 的当代标举者” , 当时,只是觉得“ 标举”一词较生疏,我从未用过。过后仔细一查 ,《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 。《 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中都有,意思是:“ 揭示” “ 标出” “ 高举” “ 高超” 等。《 淮南子· 要略》中有:“ 标举始终之坛也。” 弄清该词之意后, 真是吓了一跳, 我怎么敢当呢? 您是有所限制, 把握了分寸, 是说“ 当代” 。当代我也不敢当。您记得第一次与我通电话时,我曾说过当代吉林省诗词界有强晓初、张岳琦等省领导搴旌, 一直大力支持长白山诗词创作。现在, 吉林省诗词学会和关东诗阵中, 有一大批老作手和新秀, 诗、词、曲俱佳, 是长白山诗派的主力军。就我的同事、诗友中, 也有吉林日报原社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厅长、吉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蒋力华,吉林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吉林省人事厅原厅长吴文昌, 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沈鹏云等,多年来一直大力支持、共同引领吉林省的诗词创作, 硕果累累。吉林省诗词学会现会长温瑞,副会长邵红霞等,年轻力壮,正带领全省诗词界继续前进,形势喜人。问:您是太谦逊。就我所知,周笃文在《“吉林诗词现象”的集大成卷与长白山诗派的代表作》中还曾赞誉您主编的《长白山诗词选》具有填补中华诗词空白的性质。我也听说江泽民总书记曾为《长白山诗词选》作了长序和两首七绝,可见受关怀和重视程度。不知两首七绝作品我们是否有缘可以见识学习一下?或者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 答: 这不难。多年来,我经常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向诗友和关心此事的人介绍此事,一字不差地说出序和诗的全部内容,大家都很兴奋。“ 一九九一年一月, 第三次到吉林, 旧地重游, 倍感亲切。恰逢雾凇奇景, 满城冰挂, 欣然秉笔, 写下‘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一九九八年三月,‘ 两会’ 期间, 吉林同志索句京华, 忆及旧景, 思于今事, 吟成七绝二首。” 这是序。 一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二 又是神州草木春,同商国计聚京城。满堂共话中兴事,万语千言赤子情。 问:您考据认定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 当是词的源头,并规范了《纪辽东》词谱,其后又撰文刊发于《长白山诗词》和《中华诗词》。周笃文认为,您的研究将“词的源头能与世界文化遗产吉林集安之丸都山城乃至长白山文化相 联,实为中华诗词发展史上之佳例,更是长白山文化、长白山诗词、集安文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能否给我们谈谈其研究背后的故事或者 《纪辽东》的前世今生? 答: 2009 年在江源采风的时候,我们围绕《纪辽东》创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高潮,我整理了《纪辽东》的词谱,全国28 个省市区的300 多诗人3 年时间一共写了3600 多首《纪辽东》,2011 年我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纪辽东》专辑,收了1815 首《纪辽东》,一个词牌,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能收到3600 首,一本书收1815 首,这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是一个空前盛举。 2010 年 9 月 25 日, 全国第二十四届( 浙江乐清) 中华诗词暨夏承焘、 吴鹭山先生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乐清举行, 我提交了《 规范词谱 传承〈 纪辽东〉》的论文在大会上交流。 隋炀帝的《纪辽东》,一向被视作四首杂言诗: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丸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纪辽东》,为隋炀帝首创,堪称不朽。大业八年( 612 年),隋炀帝伐高句丽,渡辽水。大战于东岸,并作《纪辽东》。词中所写“ 丸都水”,《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 《隋书》和《奉天通志》中,均作“ 九都水” , 乃误。 我在辑笺《长白山诗词选》时将其订正为“ 丸都水” 。“ 丸都” , 系高句丽都城国内城的守备城- - 丸都山城, 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西北2 . 5 公里处。而九都,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均不确。“ 丸都水” , 确指应为丸都山城下的通沟河。通沟,亦称豆谷、洞沟1998 年,依据《纪辽东》之题与词中直写长白山下之丸都,余将其连同王胄的《 纪辽东》一并辑入《长白山诗词选》。 王胄的《纪辽东》如下: 辽东浿水事龚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归乐,为听凯歌声。 十乘元戎才渡辽,扶濊已冰消。讵似百万临江水,按辔空回镳。 天威电迈举朝鲜,信次即言旋。还笑魏家司马懿,迢迢用一年。 鸣銮诏跸发淆潼,合爵及畴庸。何必丰沛多相识,比屋降尧封。 王胄,隋大业初为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重。后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 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应视作换韵之词二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将其作为杂言诗而不分韵连排,略有不当。我在辑笺《长白山诗词选》时,注意了用韵的不同而将其分排,更显不当。这是一个遗憾。 1998 年 9 月 6 日, 我在吉林省白山市主持召开全国第三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期间,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笃文先生指出, 根据任半塘先生的论断, 隋炀帝和王胄的《 纪辽东》, 当是词的源头, 令我心目豁然开朗。 会后,周笃文先生给我转来任半塘先生论及曲辞起源应始自隋代之大札,征引旁博,坚确不移,兹录于下: “ 辞源” 之论, 诸说纷纭, 有的定自温庭筠创制杂言; 有的断在刘禹锡白居易的倡和; 有的据《 教坊记》 定于盛唐; 有的则以乐府为辞源。 然皆所据不充, 难成定论。 宋词源于唐曲子。唐曲子自燕乐出,实始于隋。《隋书·乐志》所载之九部乐,很清楚是唐初十部乐的基础。杨广与王胄倡和的《纪辽东》四首,已是非常成熟的、定型化的燕乐杂言曲调。孔颖达在《诗经大序》疏里三次提到创制乐曲要分“ 乐始” 、“ 乐成” 两个阶段。 前者由 辞定声,后者由声定辞。杂言、齐言,由声( 曲谱) 决定,是同时产生的。孔颖达是由隋入唐的人,其说如此,可见当时已有曲子辞了,可谓坚证。此外,还有六条佐证: (一)杨广、王胄的四首《纪辽东》,皆为杂言曲调。 (二)敦煌歌辞中有与《纪辽东》格式完全相同的曲调四十余首。拟题为《求因果》,而举世无人提及。 (三)中唐元稹《乐府古题》序,也有“ 以辞定声” 、“ 以声定辞” 之分, 与孔义不谋而合。 (四)宋人王灼有:“ 盖隋以来, 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 之说。 (五)宋末人张炎也有:“ 粤自隋唐以来, 声诗间为长短句”说。 (六)上至沈约,下迄顾炎武,对乐始、乐成,都有分别定辞、定声之义。 综上可知,杂言曲子之兴,当断于隋代,而非中、晚唐间事也。 可见,任半塘先生的论断是可信的。宋词源于唐曲子,唐曲子自燕乐出,实始于隋。这就将词起源于晚唐、中唐之说,又向前推进了。 任半塘先生提到的“ 举世无人提及” 的敦煌歌辞《 求因果》, 我从任半塘编的《 敦煌歌辞总编》 中全部查出。共有 45 首, 其中《 孝义》10 首,《 悌让》4 首,《 修善》11 首, 《 苦学》 2 首, 《 真悟》 8 首, 《 息争》 10 首。限于篇幅, 例词删去。 不难看出,《求因果》在格式、体例上与《纪辽东》如出一辙。对此,确如任半塘先生所大声疾呼的,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求因果》与《纪辽东》在格式上完全相同,多为每片一韵,韵脚的平仄安排与《纪辽东》一致,二者的关联十分明显,这绝非巧合。大业五年( 609 年) ,隋炀帝亲自巡视河西,在张掖召见西域27 国使者。当时,敦煌是隋炀帝西行之前方接待站,舞剧《丝路花雨》中西域27 国在敦煌举行盛大交易会的壮观场景,即以这段史实为题材。在隋代立国的37 年中,在莫高窟留下94 个石窟,平均每年完成2 . 5 个石窟以上。因此,对于敦煌之莫高窟,隋炀帝不会不知晓。大业八年( 612 年) ,隋炀帝伐高句丽,进围辽东,作《纪辽东》二首。同时,王胄亦以同题同调作二首。隋炀帝很重视佛教,他和王胄所作《纪辽东》,之后辗转又传回敦煌,由僧人仿《纪辽东》体作《求因果》,当是合乎逻辑的。《求因果》通体格调用“ 七五七五”双叠,首首依调著辞,合以 45 首联章,分为六组,且依类相从,自有其所本与联系。据推论, 《求因果》可能写在唐宣宗大中( 847 ~ 859 年) 以前,恰合由“ 以辞定声” 、“ 以声定辞” 之唐声诗间向长短句转变之际。关于词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繁。除任半塘先生列举的几种说法外,择其要者,大致还有以下几说:一是,认为词起源于《诗经》。二是,认为词起源于乐府。三是,认为自有诗存在就有长短句的形式。四是,认为词起源于梁武帝萧衍的《江南弄》。五是,认为词起源于唐之近体诗。上述五说,虽各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对每一说,历来都有商榷意见。词起源于《诗经》说,难以说明雅乐与词的关系。词起源于乐府说,难以说明清商乐与词的关系。词起源于自诗产生之日说,难以说明若凡长短句即为词,那么,词与曲皆为可歌者,又当何论? 词起源于萧衍之《江南弄》说,难以说明在近体诗上升时期何以产生词、且算偶合词的形式为何又不是真正意义上与燕乐结合的问题。词起源于唐之近体诗说,难以说明此前即已初具词体特征的曲子词之属性与地位。尽管有人怀疑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有他人伪作之可能, 但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之词作。词已从此渐兴无疑。 不足之处在于到此未能穷源。 综上所析,我深感任半塘、周笃文先生关于词起源于隋的推论有道理。持这一观点的亦不乏大家。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先生在《唐宋词选注》前言中写道:“ 词 的起源是与出现于隋代的‘ 新声( 即燕乐)’分不开的 。” 这应是定评。 唐圭璋、 钟振振先生在《 唐宋词鉴赏辞典》前言中写道:“ 词虽起于隋, 但隋词却未能保存下来。人们仅能从《河传》、《水调》、《泛龙舟》之类打有隋炀帝时代印记的词牌名称上去辨认她们的蝉蜕。因此,我们论述词的发展史,不得不从唐代说起。” 现在看, 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就保存下来了。此即隋词。从硕果仅存的隋词中考究其蝉蜕,对于词学研究来说,无疑要比从唐代说起更能深入和接近于实际。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通论》中写道:“ 文人词起于中唐, 但词的滥觞发轫则要早得多。可惜盛唐乐曲乐辞散失过多,不能有较多的资料以供探索。敦煌词的发现是个大幸,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由敦煌曲辞中的《求因果》,就可追溯到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木斋先生的《唐宋词流变》,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唐宋词的流变历程,在传统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 词是都市繁华、燕乐歌舞的产物 ”, “ 燕乐, 应该说是隋唐时期受外来音乐冲击、 影响而形成的华夏民族音乐。” “ 音乐( 此次为燕乐) 与诗的第三次合作,其果实就是与繁富多变的燕乐相结合、与诗歌嬗变需求一致的词体的产生。” 这都是很有见地的。 关键在于弄清燕乐的性质及《纪辽东》之曲是否属于燕乐。王昆吾先生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翔实深湛,概述了发生在本世纪初的词史研究的重大变化,是由两个事件引起的:其一是敦煌曲子辞的发现,其二是进一步活跃的唐宋燕乐的研究。清代人凌廷堪的《燕乐考原》、近代人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夏敬观的《词调溯源》等著述,在论述宋代燕乐时,纷纷涉及到了作为其渊源的唐代燕乐以及南北朝时的胡乐入华。这两个事件同辛亥革命、“ 五四” 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互相呼应,使研究者的立场为之一变。吴梅在《词话丛编序》中提出“ 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 的主张, 龙沐勋在《词体之演进》中,依据郭茂倩的“ 近代曲辞” 理论,重新描写了词的发生史。“ 隋唐燕乐” 和“ 胡夷里巷之曲” 这两个概念, 遂成为词起源研究中的关键概念。 对于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王昆吾甚赞任半塘先生依据《纪辽东》编入《近代曲辞》、长短句、四首严依一调这三个特点认定:后世词的体格特征,它一一都已具备( 《敦煌曲初探》) ,因而它是隋唐燕乐杂言歌辞的最早实例( 《关于唐曲子问题的商榷》) 的结论。对此,亦有不同看法。阴法鲁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中写道:“ 这首自己吹嘘的诗未必是按乐曲填的唱词;即使入乐,也是在庙堂上昙花一现的歌,没有什么音乐价值,在社会上不发生影响。… … 他们的作品都是 受乐府影响的诗, 至多算是庙堂乐章,不能称为词。” 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写道:“ 《 纪辽东》 当是围城初纪捷而作。此诗乃仿乐府旧题,属告庙庆功的雅乐( 晋傅玄有《征辽东》,晋武帝命作,是用于庙堂的鼓吹曲) ,当是乐府而非词体。” 王昆吾指出, 这些议论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通志》四九“ 蕃胡四曲” 中有《 纪辽东》的著录,《乐府诗集》“ 近代曲辞” 收载了《 纪辽东》的曲辞,已说明此辞是配合音乐的,且配合北朝以后新兴的音乐。怎么能说《纪辽东》是“ 仿乐府旧题” 呢?其次,鼓吹乐自汉代以来,均是“ 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 ( 《隋书· 音乐志》语) ,属燕乐;晋代乐官沿袭曹魏三分法,“ 太乐” 与“ 鼓吹” 分署( 晋书· 职官志》) ,这意味着晋代鼓吹的燕乐性质,在乐官制度上也得到了肯定。怎么能说晋代鼓吹曲属雅乐,并推论隋代《 纪辽东》也属雅乐呢?再次,“ 庙堂乐章” 一说, 乃是就《纪辽东》的“ 庆功” 内容生发的想象之说, 并无实据;这一说法,且不符合古代音乐分类的实际。按“ 庙” 乐章和“ 堂” 乐章, 在中国音乐史上原不是一事。“ 雅乐” 与“ 燕乐” 之分, 恰在此二字之间。若祭祀天地、 鬼神、祖宗的音乐或歌辞,《乐府诗集》辟有专门的类属,称“ 郊庙歌辞” ; 若宫廷宴饮飨射, 则各种音乐杂陈,在隋唐时候,包括九部伎、大小舞乃至散乐百戏。“ 郊庙歌辞” 还是“ 近代曲辞” ? 用以娱神还是用以娱人?这是两种音乐的分野所在,《纪辽东》显然属于后者。另外,《纪辽东》的音乐价值,应当根据实际的历史文献,主要从艺术形式方面考察,而不能按它是否有“ 自己吹嘘” 等等内容臆定。《 纪辽东》 与《求因果》的联系,正是建立在音乐之上的。并举出《续高僧传· 杂科声德篇》中隋炀帝言及“ 三言为句”、“ 七言为章” 的唱词句法, 认为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 隋前期即有此“ 七五为章” 之调, 炀帝在佛教礼导仪式上闻而讶之,遂在后来据以创作《纪辽东》歌辞。王胄依调唱和,可知此调已成熟为艺术歌曲。曲调流入唐代,一方面, 继续为佛教讲唱利用,而生出《求因果》数十首之作; 另一方面,影响民间或文人,而有王建等人的续作。“ 近代曲辞” 特为《 纪辽东》 立一调目, 说明它的 音乐至宋还有流传。王昆吾还举出日本的《古事类苑》引《明暹横笛谱》论《泛龙舟》说:“ 此曲赞《 法华经》之乐也。” 《 泛龙舟》 也是大业中创调, 炀帝撰为始辞, 隋唐皆有续作,作品且见于敦煌写本的:诸方面特点均与《纪辽东》相同。二者的产生,也很可能是经由同一条途径, 即采取佛教音乐加工而成的。 宋人郭茂倩明确指出:“ 《 纪辽东》, 隋炀帝所作也。” 即录以冠“ 近代曲辞” 。 龙沐勋指出, 综观《 纪辽东》一调四词,虽平仄尚未尽洽,而每首八句六叶韵,前后段各四句换韵,句法则七言与五言相间用之,四词无或乖舛者,欲不谓为倚声制词之祖可乎?而世人未暇详考,仅见词为长短句法,遂刺取《三百篇》中之断句,以为词体之所托始。可见,龙沐勋肯定《纪辽东》“ 为倚声制词之祖” , “ 为词体之所托始” , 这应当是不争之定说。 再从词的体式上分析,从《求因果》以降之后世词中,依然可找到《纪辽东》的蝉蜕影子。如:北宋无名氏的《导引》:北宋毛滂的《武陵春· 正月十四日夜孙使君席上观雪继而月复明》,赵彥端的《贺圣朝》,赵师侠的《双头莲令·信丰双莲》,金代王喆一人就写二首《武陵春》、一首《祝英台· 咏骷髅》,明吴子孝的《阮郎归· 夜登丛桂楼》,陈滭的《武陵春》,清傅占衡的《阮郎归》,清张道介的《武陵春》。 从以上略举之十一例中,可以看出继《求因果》之后,两宋、金、明、清历代,都不乏类似《纪辽东》的词作,只是调以别名。这些词牌及作品与《求因果》、《纪辽东》在体式上的联系在于“ 七五为章” , 上下两片, 48 个字; 差异在于平仄、 韵脚变化增多且不换韵。 对此作些探讨,对于词体演进流变之研究,不会是毫无益处的。词之源头,是隋炀帝的《纪辽东》。《纪辽东》,开词之先河。隋炀帝对中华诗词之历史性贡献,足以堪称不朽!词的源头能与世界文化遗产吉林集安之丸都山城乃至长白山文化相联,实为中华诗词发展史上之佳趣,更是长白山文化、长白山诗词、集安文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 《纪辽东》经隋炀帝创牌后为什么没有以其名直接传承下来?我以为主要是当时不可能有规范的词谱,因律诗尚未规范。唐宋以降,虽有类似《纪辽东》体格的词在繁衍,却又调以别名。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有能力规范词谱,传承《纪辽东》,发展、繁荣《纪辽东》。 为此, 2009 年秋, 藉《 江源毓秀》 创作之机, 依隋词体格, 作七言五言, 双调联章, 边创作边规范平仄与用韵。悉用律句, 五言句, 即减偶数句七言前二字。 共得四种 格式, 就首句末二字论, 有: 平平脚、 仄平脚、 平仄脚、仄仄脚四种, 兼有些许变化。 平仄粘对同律, 词性不用 对仗。 仄平脚句要防孤平。 可用拗救。 此外, 一三五不 论, 二四六分明。 平收, 均用平韵。 仄收, 同韵部叶仄,也可不叶。前四组拙作,即四种格式。上下片相同。用韵,隋、王词换韵,上下片四平韵。到宋后的《武陵春》等,多不换韵。前四组拙作,亦未换韵。第三、四种格式, 首句可不叶仄韵,第三句也可叶仄韵。但基本格式,应属一致。第五组与第六组拙作,每片一韵。其中第三、四种格式,上下片换韵,更近于隋词,当视为正格。第一、 二种格式,当视为变格。当然,就总体上而言,我整理的《纪辽东》规范词谱均属变格。 《纪辽东》规范词谱如下: 一、平起平收式,平平脚: ⊙ 平⊙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平( 韵) 。⊙ 仄⊙ 平平仄仄( 句) ,⊙ 仄仄平平( 韵) 。 ⊙ 平⊙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平( 韵) 。⊙ 仄⊙ 平平仄仄( 句) ,⊙ 仄仄平平( 韵) 。 二、仄起平收式,仄平脚: ⊙ 仄⊙ 平⊙ 仄平( 韵) ,⊙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 ⊙ 平仄( 句) ,⊙ 平⊙ 仄平( 韵) 。 ⊙ 仄⊙ 平⊙ 仄平( 韵) ,⊙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 ⊙ 平仄( 句) ,⊙ 平⊙ 仄平( 韵) 。 三、平起仄收叶仄式,平仄脚: ⊙ 平⊙ 仄⊙ 平仄( 叶) ,⊙ 平⊙ 仄平( 韵) 。⊙ 仄⊙ 平平仄仄( 句) ,⊙ 仄仄平平( 韵) 。 ⊙ 平⊙ 仄⊙ 平仄( 叶) ,⊙ 平⊙ 仄平( 韵) 。⊙ 仄⊙ 平平仄仄( 句) ,⊙ 仄仄平平( 韵) 。 四、仄起仄收叶仄式,仄仄脚: ⊙ 仄⊙ 平平仄仄( 叶) ,⊙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 ⊙ 平仄( 句) ,⊙ 平⊙ 仄平( 韵) 。 ⊙ 仄⊙ 平平仄仄( 叶) ,⊙ 仄仄平平( 韵) 。⊙ 平⊙ 仄 ⊙ 平仄( 句) ,⊙ 平⊙ 仄平( 韵) 。 为起示范作用,不揣浅陋,试作《纪辽东》六组 24 首。限于本文篇幅, 也不举例了。 拙文在《长白山诗词》 2009 年第 6 期、《 中华诗词》 20 10 年第 10 期和《 中华诗词论坛· 关东诗阵》 发出之后, 立即得到周笃文先生的鼎力支持 ,挤 出宝贵时间惠 赐《 贺〈纪辽东〉词谱问世寄张福有并序》: 《纪辽东》词谱得福有兄悉心整理,厘订四格并亲制六组二十四阕,以为发凡起例。诗词同道群起响应,顷得《纪辽东》三百多首。此大功德也,堪称不负平生之名山事业。爰缀小词为贺。笃文谨志。 辽东一纪破天荒,词源千古长。跃马横戈凝想处,赫赫武威扬。 丸都形胜久难双,山河自慨慷。百代风流谁续得,天壤有张郎。 周笃文先生这首词,上片写隋炀帝作《纪辽东》乃破天荒之举,开创词源,维护中华一统,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功不可没。下片由隋炀帝《纪辽东》所写之集安丸都,写到长白之大山大水以至纪念刘建封踏查长白山 10 0 周年的专著《 百年苦旅》, 内容紧凑, 文字洗练, 对我们寄以厚望, 令人感动, 是对东北诗人的莫大鞭策和鼓励。 山东刘献琛先生在发给拙斋的电子邮件中指出:“ 您厘定的《 纪辽东》 词谱, 不仅使最古老的词牌定型面世, 而且解决了词的源头之千古悬案, 在词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厥功昭昭, 相信这贡献完全经得起历史检验。” “ 您厘定的《 纪辽东》 词谱, 以近体诗律绝形式次句剪二字的方式容易记忆, 便于操作。” “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 您厘定的那几种作为变格, 由于格式规范且便于掌握,必然会影响更大。” “ 梳理《 纪辽东》 正变源 流,您已经填补了词史空白。以正格、变格序列,文脉可能会更加畅达。也便于人们认识多种体式,了解词史进程 ,掌握词谱格律,创作出更多光耀词坛的《纪辽东》。” 2009 年12 月5 日,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诗词笔会上,台湾的文幸福等教授也充分肯定了我整理的《纪辽东》词谱及众多诗友的《纪辽东》创作成果。 参看往期精彩: 【诗海云帆因你而美】云帆诗友会六周岁生日特辑 【年度盛典】四海诗人壬寅迎春大团拜2021 云帆“庐山·金秋名家笔会”圆满落幕 【云帆头条】星汉我的庐山缘 【风雨同舟】璐雨诗:我与云帆一起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郎晓梅:我和云帆 【风雨同舟】韦散木:我与云帆二三事 【风雨同舟】濯缨: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刘仁平:云帆,是我今生错不过的缘 【风雨同舟】杨子怡: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李晓明(新西兰)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风雨同舟】刘能英: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胡迎建: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郭顺敏:与云帆共同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陈秋莲: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栋:云帆印象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南国风笛: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海鸥:我趁云帆识雅人 【风雨同舟】钱治中(美国):感恩云帆 【风雨同舟】雷海基:我认识的“云帆” 【风雨同舟】萧雨涵:竹缘之缘,吾与云帆 【风雨同舟】崔德煌:我的云帆情 【风雨同舟】宋善岭:我与云帆未了缘 【风雨同舟】崔杏花:我在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凌泽欣: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何其三:我与云帆不得不说的故事 【风雨同舟】武斌:我所知道的云帆“五个一”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林丫头: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段维:我与云帆那些事儿 【风雨同舟】楚家冲:初阳、云帆与我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张小红:我与云帆这些年 【征帆重启】忆雪堂云帆歌为平台诞生六周年作 【风雨同舟】高朝先:祝福云帆 【风雨同舟】吴长龄:弯道超车向云帆 【风雨同舟】杨胜强:我与云帆,天生的缘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小梅有约: |
2024-08-09
2024-08-09
2024-08-08
2024-08-07
2024-08-07
2024-08-06
2024-08-05
2024-08-01
2024-07-31
2024-07-30
2024-07-24
2024-07-18
2024-07-17
2024-07-12
2024-07-12
2024-07-10
2024-07-04
2024-07-04
2024-06-13
2024-05-29
上一页
1
下一页
|